目前分類:教學隨想 (6)
- Jul 17 Fri 2015 07:14
〈閱手札〉標準答案?!
- Jul 17 Fri 2015 07:11
「教學無力時,教學疲憊時,會怎麼辦?」
- Jul 17 Fri 2015 07:10
作文批閱省思

- Jul 17 Fri 2015 06:57
暑假學習之旅開張囉!
孩子愛暑假!老師也愛暑假!
可以到處學習新知、充電、補充熱忱和教學技能
可以好好檢視學生的學習成果,精鍊自己的教學
可以沒有時間壓力,好好做家事、好好陪孩子探索這個世界
重溫童年、回首過去的美好
在點滴片刻中,逐步撿拾曾經遺忘的、心中的缺憾
國小教師這行業最迷人的就是博「雅」。
不必被侷限在同一個框架中鑽研,可以接觸到廣博的知識面。
「雅士,需要懂得欣賞人事物的美好,了解人事物的不同面向並發掘那些美善的內涵,而這奠基在欣賞者的內在修養以及心態,也就是品行與素養,這是雅士。」
- Jul 17 Fri 2015 06:45
過往超額思考
最近,重看當時超額調動時求的籤詩,懂了一些事情。
每個學校都有不同的風格以及困境。
過去帶中年級時,近三十個學生,
國語、數學、社會、美勞、健體一週21節課、外加200個成語、兼任文書組,
校內規定每週要寫一篇札記、一學期六篇作文
學校規定外,我自己又加上了每天小日記、三不五時的剪報、閱讀
難怪學生會說像在地獄。
天啊!那時的閱讀根本不是閱讀吧!
那時的課是怎麼上的,填鴨填鴨再填鴨吧!
啊!一定無趣至極。懺悔中.............
如果沒有自己帶班的空間,教學規劃的自主,或許,
我仍在趕課上國語、數學、社會、成語的壓力中,
我不會有機會在高年級做想做的「班級讀書會」「讀寫本思辨力訓練」
在中年級做「課文長作文」「小組討論課堂」
孩子長出能力是需要時間,不可能短時間內就立馬學會這些能力。
我們將研習內容轉化到真實教學需要時間和「思考琢磨」
孩子長出能力可能需要很長一段爬行的日子,
上週翻閱教育部發行的「閱讀理解教學策略手冊」,五大策略,
一學期只能指導一個策略,讓孩子在一學期中精熟一個策略。
心中惶恐,過去的我原來又太心急了些,
以前在高年級時,一個月就換一個策略,
那是只有老師教,孩子練習一下,
孩子沒有精熟的機會啊!
提醒自己:
教師要精熟基本面:課綱、對應的閱讀能力 「因材施教」
- May 16 Sat 2015 06:30
教師夥伴專業的對話
玉貴老師:「人,很容易覺得自己的處境是艱難的,覺得別人是舒適的。」每次看到這句話時,腦海中總會浮現玉貴老師提到她每天的生活, 每天超過12才睡,早上不到四點就起來。 透過網路的教學影片,觀課,打逐字稿,分析教學脈絡 厚實的教學能力就是這樣積累出來的。
王修亮老師提到的:「教中小學的「每一位」教師,都應當建立起自己的教育哲學,把教育哲學轉化為目標,從教學總目標上拉下當期目標,並編纂為系統的教材教法,才可能真正教得出學生的人格。因為從上至下的教學,是貼著學生直接創造、進行的。」
若我們只有關注在自己的處境,而未放寬視野思考,往往易流於悲苦的訴說者,侷限了自我發展的可能。
源源不斷的熱血行動力,更需要細膩深刻的自我省思。(每每看到台上分享的老師們都是這樣磨出教學的利劍)
我喜歡蔣軍晶老師的書名「課堂打磨」
每一堂課,除了師生間互動的對話,更多該是師者在課前教學構思,課後教學檢討思考,一步一步打磨出來的。
每一天的教學,除了用手寫重要記錄外,更要用省思來書寫出具體的改進行動。風風火火的進行了熱烈的討論,並且拍照記錄,但是每一個孩子的討論成果,都是師者需要再深入細究檢討的細節。
教師夥伴間的對話,更是彼此教學能力激盪提昇的關鍵。聽君一席話,勝讀一年書。能在教學生涯中,遇見能激盪出教學火花,提昇教學知能者,著實為人生一大幸福啊!
佐藤學曾評台灣的教室現場「無意義的話太多」,反思自己的確如此。但,除了教室現場外,教師間的專業對談亦嫌不足。
看到臉書上,有主任提到了這句話值得我們思考:「教師之間不是互相取暖,而是互相扶持。」
每當讓班上孩子進行討論時,總先提醒:「四個臭皮匠的用心激盪討論,勝過一個諸葛亮。」
每一個孩子的討論成果,都是教師值得再深入細究檢討的細節。
看著孩子們的作文、看著孩子們畫出來的數線圖,方驚覺自己教學的缺失。
一如同溫美玉老師提到,她看孩子們的作品,不是給予評語和分數,而是從其中去深度分析孩子的理解
這才是作業最主要的目的:
幫助「學生」理解學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