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教學隨想 (6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"標準答案" 以及"背誦很多東西" 這大概是學習成長過程中最痛苦吧!

給標準答案是最快的,要多背才不會輸給別人

教學現場「討論」、「提出想法」、「不同說法激盪」真的很花時間

有時候,單只是一課要區分成「三個」、「四個」意義段,
你就得停下來,請孩子互相討論,說出自己的看法。
要用「證據」來說明自己的見解。
當孩子發表完後,你又得幫他們做統整,再釐清他們在發表過程中的迷思概念。

光看上面的步驟,就可能花掉你很多時間。
但,那是能力。自己解構文章的能力。

當他會了,差不多類型的課文給她,他們都可以迎刃而解。

最後,究竟是三個還是四個意義段?你還會在乎那個標準答案嗎?

chif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「教學無力時,教學疲憊時,會怎麼辦?」
主持人真是個問問題高手,立即切入重點。

每一天清晨在準備當天的課程時,思索規劃每一個教學環節時,
每每會為自己又突破教學盲點而興奮,熱血沸騰,。
但每一次的真實教學現場,又往往會出現很多不盡滿意的地方。

學生無法達到我希望的目標,教學流程無法流暢,
教學進度又延宕
少數孩子作業寫得不盡理想

那天清晨的熱血馬上被澆熄 ~>_<~
取而代之是熊熊的怒火。
還得努力克制,避免火山爆發。

怎麼辦???
省思,上網找法子

教學無力,教學疲憊時,
1.到圖書館去,圖書館是最好的充電來源,
2.參加熱血老師的研習,這些老師決不是天生熱血,決不是沒有遇過挫折,而是在每天的挫折中,找尋自我成長的契機。
3.上網YOUTUBE找尋相關的教學現場影片,強大的網路中有一座座的寶山等待我們去發掘。

「教學無力時,教學疲憊時,會怎麼辦?」
主持人真是個問問題高手,立即切入重點。

每一天清晨在準備當天的課程時,思索規劃每一個教學環節時,
每每會為自己又突破教學盲點而興奮,熱血沸騰,。
但每一次的真實教學現場,又往往會出現很多不盡滿意的地方。

學生無法達到我希望的目標,教學流程無法流暢,
教學進度又延宕
少數孩子作業寫得不盡理想

那天清晨的熱血馬上被澆熄 ~>_<~
取而代之是熊熊的怒火。
還得努力克制,避免火山爆發。

怎麼辦???
省思,上網找法子

教學無力,教學疲憊時,
到圖書館去,圖書館是最好的充電來源,
參加熱血老師的研習,這些老師決不是天生熱血,決不是沒有遇過挫折,而是在每天的挫折中,找尋自我成長的契機。
上網YOUTUBE找尋相關的教學現場影片,強大的網路中有一座座的寶山等待挖掘。

感謝網路世界的無遠弗屆,讓身在偏鄉的我們可以了解最新的資訊,轉化給孩子們。

認真、用心、教學樂在其中、班級有條不紊、學生能力優越,
這對我而言是非常偉大且難行的夢想,
但有人做到了,代表這是一條可行的路。

推薦這一系列的教學影片「善耕台灣」,看了會讓人熱淚盈眶、熱血沸騰,跟著「魯夫」繼續航向偉大的夢想。

員林國中曾明騰老師:
*一個好的教學
1.有趣:引起孩子想學習的動機、讓孩子
2.有效:老師如何誘導學生進行真正有意義的學習,如何轉化課本的艱澀內容為學生可以理解
3.反思:讓孩子可以進行學習遷移

教學無力時,看新聞,激發自己想要改變這些負面新聞的動力。

孩子的天性:好奇心和表達力

 
 
 
 
30,483 次觀看

 

 
 

chif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今天請假在家顧小孩的老公看到我書桌前貼了滿滿的批改作文省思,有感而發的對我說了下面這一段話:

「我看到你寫滿滿的便利貼,我看一看,我覺得你做這些,是做白工。小孩根本不會去想那麼多。他說他回想他小時候,最有效的就是老師教,學生反覆的一直練習,就可以學會了。」

當下那個片刻,心中滿是不悅!(因為當時身心都處於極度疲憊,所以,他又成了砲灰。)

馬上用極憤慨的語氣開始辯論:
「我反問你:學會的是「知識」?還是「處理知識的能力」?
要學生只是學會知識,考高分,太簡單了。

我只要不停的機械式操練孩子,考卷多寫幾張、多背,多電。哪個不高分?

但是,因為我看到網路上很多很優秀的老師,他們可以在多元活潑的教學設計中真正帶出孩子的能力,偏鄉的孩子也可以考出極優秀的成績,有極優秀的表現。

那樣,才有意義啊!」

夜深人靜時,反思:

我所寫的這些滿滿的便利貼,是我在彙整孩子作文檔案時,所看到的現象,孩子寫得多,也要孩子真的有學到能力。
必須要透過檢視和省思,我才知道我哪裡教得爛!孩子寫得不理想,就是我教學必須再改進之處!
每一項作業設計都必須要有意義,是要讓孩子真的學到能力。

如何引導才是重點,
如果只是「反覆練習」,孩子不需要來學校,去安親班就好。

優秀的孩子不是老師的功勞,孩子本身底子就好,

但是,表現不理想的孩子如何讓他願意學習、樂在學習,拿出好表現。這才是一個好老師的功力所在。
這是我匱乏、且必須深自省思之處。

誠如山中大叔所言,翻轉必須有效,否則只是一場熱鬧。

溫老師的觀點:「教學的設計必須要完整,認知、情意、技能三者兼備,在教學中一併進行班級經營。」

不停的機械式操練孩子,考卷多寫幾張、多背,多電。 
不單只有學科,甚至於連剪報、閱讀也是如此要求。
曾經,我也是那樣的嚴格、嚴厲老師。
家長在孩子畢業後,卡片那樣寫著:「感謝老師幫孩子打下了深厚的語文基礎。真的非常感激。」
但我卻在不經意中聽到了,家長提到孩子的真正心聲:「那兩年根本像是在地獄一樣。」
講這段話,是一個極優秀的孩子,那......其他低成就的孩子呢?

一大挫敗,

我決心要翻轉,但,

直至現在,還是在跌跌撞撞中,
班級經營還是一團亂,學生能力又呈現雙峰現象。

回顧學生的作品,這些便利貼就是我教學不力的提醒。
也是我教學能力改進的契機。

寫下來了,才知道要往哪個方向修正,
才不會永遠都像無頭蒼蠅。

謝謝你!
冒著當砲灰的風險說出了你旁觀者的看法。
雖然,我不認同你的看法,
但,使我從其中更深化省思,
更強化了我要努力改進教學的決心。

Chi Chiu 的相片。

 

 

chif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孩子愛暑假!老師也愛暑假!

可以到處學習新知、充電、補充熱忱和教學技能
可以好好檢視學生的學習成果,精鍊自己的教學
可以沒有時間壓力,好好做家事、好好陪孩子探索這個世界

重溫童年、回首過去的美好
在點滴片刻中,逐步撿拾曾經遺忘的、心中的缺憾

國小教師這行業最迷人的就是博「雅」。

不必被侷限在同一個框架中鑽研,可以接觸到廣博的知識面。

「雅士,需要懂得欣賞人事物的美好,了解人事物的不同面向並發掘那些美善的內涵,而這奠基在欣賞者的內在修養以及心態,也就是品行與素養,這是雅士。」

chif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最近,重看當時超額調動時求的籤詩,懂了一些事情。
每個學校都有不同的風格以及困境。

過去帶中年級時,近三十個學生,
國語、數學、社會、美勞、健體一週21節課、外加200個成語、兼任文書組,
校內規定每週要寫一篇札記、一學期六篇作文

學校規定外,我自己又加上了每天小日記、三不五時的剪報、閱讀

難怪學生會說像在地獄。
天啊!那時的閱讀根本不是閱讀吧!
那時的課是怎麼上的,填鴨填鴨再填鴨吧!
啊!一定無趣至極。懺悔中.............

如果沒有自己帶班的空間,教學規劃的自主,或許,
我仍在趕課上國語、數學、社會、成語的壓力中,
我不會有機會在高年級做想做的「班級讀書會」「讀寫本思辨力訓練」
在中年級做「課文長作文」「小組討論課堂」

孩子長出能力是需要時間,不可能短時間內就立馬學會這些能力。

我們將研習內容轉化到真實教學需要時間和「思考琢磨」
孩子長出能力可能需要很長一段爬行的日子,

上週翻閱教育部發行的「閱讀理解教學策略手冊」,五大策略,
一學期只能指導一個策略,讓孩子在一學期中精熟一個策略。

心中惶恐,過去的我原來又太心急了些,
以前在高年級時,一個月就換一個策略,
那是只有老師教,孩子練習一下,
孩子沒有精熟的機會啊!

提醒自己:
教師要精熟基本面:課綱、對應的閱讀能力 「因材施教」

chif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玉貴老師:「人,很容易覺得自己的處境是艱難的,覺得別人是舒適的。」每次看到這句話時,腦海中總會浮現玉貴老師提到她每天的生活, 每天超過12才睡,早上不到四點就起來。 透過網路的教學影片,觀課,打逐字稿,分析教學脈絡  厚實的教學能力就是這樣積累出來的。 

 

 王修亮老師提到的:「教中小學的「每一位」教師,都應當建立起自己的教育哲學,把教育哲學轉化為目標,從教學總目標上拉下當期目標,並編纂為系統的教材教法,才可能真正教得出學生的人格。因為從上至下的教學,是貼著學生直接創造、進行的。」

若我們只有關注在自己的處境,而未放寬視野思考,往往易流於悲苦的訴說者,侷限了自我發展的可能。

 源源不斷的熱血行動力,更需要細膩深刻的自我省思。(每每看到台上分享的老師們都是這樣磨出教學的利劍)

  我喜歡蔣軍晶老師的書名「課堂打磨」

  每一堂課,除了師生間互動的對話,更多該是師者在課前教學構思,課後教學檢討思考,一步一步打磨出來的。

 每一天的教學,除了用手寫重要記錄外,更要用省思來書寫出具體的改進行動。風風火火的進行了熱烈的討論,並且拍照記錄,但是每一個孩子的討論成果,都是師者需要再深入細究檢討的細節。

 教師夥伴間的對話,更是彼此教學能力激盪提昇的關鍵。聽君一席話,勝讀一年書。能在教學生涯中,遇見能激盪出教學火花,提昇教學知能者,著實為人生一大幸福啊!

 佐藤學曾評台灣的教室現場「無意義的話太多」,反思自己的確如此。但,除了教室現場外,教師間的專業對談亦嫌不足。

 看到臉書上,有主任提到了這句話值得我們思考:「教師之間不是互相取暖,而是互相扶持。」 

 每當讓班上孩子進行討論時,總先提醒:「四個臭皮匠的用心激盪討論,勝過一個諸葛亮。」 

 每一個孩子的討論成果,都是教師值得再深入細究檢討的細節。 

 看著孩子們的作文、看著孩子們畫出來的數線圖,方驚覺自己教學的缺失。 

 一如同溫美玉老師提到,她看孩子們的作品,不是給予評語和分數,而是從其中去深度分析孩子的理解 

 這才是作業最主要的目的:

 幫助「學生」理解學習

 幫助「老師」發現理解孩子的思考盲點,然後迅速構思其他法子,調整自己的教學,再協助孩子補足。

chif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