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最近,重看當時超額調動時求的籤詩,懂了一些事情。
每個學校都有不同的風格以及困境。
過去帶中年級時,近三十個學生,
國語、數學、社會、美勞、健體一週21節課、外加200個成語、兼任文書組,
校內規定每週要寫一篇札記、一學期六篇作文
學校規定外,我自己又加上了每天小日記、三不五時的剪報、閱讀
難怪學生會說像在地獄。
天啊!那時的閱讀根本不是閱讀吧!
那時的課是怎麼上的,填鴨填鴨再填鴨吧!
啊!一定無趣至極。懺悔中.............
如果沒有自己帶班的空間,教學規劃的自主,或許,
我仍在趕課上國語、數學、社會、成語的壓力中,
我不會有機會在高年級做想做的「班級讀書會」「讀寫本思辨力訓練」
在中年級做「課文長作文」「小組討論課堂」
孩子長出能力是需要時間,不可能短時間內就立馬學會這些能力。
我們將研習內容轉化到真實教學需要時間和「思考琢磨」
孩子長出能力可能需要很長一段爬行的日子,
上週翻閱教育部發行的「閱讀理解教學策略手冊」,五大策略,
一學期只能指導一個策略,讓孩子在一學期中精熟一個策略。
心中惶恐,過去的我原來又太心急了些,
以前在高年級時,一個月就換一個策略,
那是只有老師教,孩子練習一下,
孩子沒有精熟的機會啊!
提醒自己:
教師要精熟基本面:課綱、對應的閱讀能力 「因材施教」
全站熱搜